本书主要内容提示
实践合理性:从《实践论》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作者:毛泽东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67年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月撰写的一篇哲学论文,首次发表于1941年5月的《解放日报》,该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实践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提出的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哲学思想,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深刻阐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论》共分为四个部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一个理论是否正确,这一观点批判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认识的辩证过程
毛泽东同志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检验、再认识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不断深化,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同志强调,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实践合理性
毛泽东同志提出,实践合理性是指人们在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实践合理性是检验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团体是否具有先进性的重要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明确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一观点是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彻底批判,他认为,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正确性。
2、认识的辩证过程
毛泽东同志将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检验、再认识等阶段,他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践检验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关键环节,再认识是在实践检验基础上对认识的深化。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同志强调,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实践的指南。
4、实践合理性
毛泽东同志提出,实践合理性是检验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团体是否具有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实践合理性要求人们在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发展,对于理解实践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我们应继续弘扬实践合理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