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提示
《礼记注疏》卷18-21:儒家经典解读的深度阐释
《礼记注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礼记》的注解与疏解之作,由唐代学者孔颖达等人所著,本书于公元656年首次出版,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以下是对《礼记注疏》卷18-21的简要介绍及篇章内容。
作者:孔颖达
出版社:唐代国子监
出版时间:公元656年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总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全书共分为49篇,其中卷18-21包括《丧服》、《丧礼》、《祭仪》、《祭义》等篇章。
《礼记注疏》对《礼记》进行了详细的注解与疏解,使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礼记》的内涵,孔颖达等学者在注疏过程中,不仅对《礼记》原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注释,还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对礼仪制度进行了深入剖析。
1、卷18《丧服》:本卷主要阐述了丧服制度,包括丧服的种类、颜色、材质、穿戴方式等,通过对丧服制度的解读,使后人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
2、卷19《丧礼》:本卷详细介绍了丧礼的各个环节,如丧葬、祭祀、吊唁等,通过对丧礼的解读,使后人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
3、卷20《祭仪》:本卷主要讲述了祭祀仪式的各个环节,包括祭祀的对象、祭祀的时间、祭祀的方式等,通过对祭仪的解读,使后人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4、卷21《祭义》:本卷阐述了祭祀的意义和价值,强调祭祀不仅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更是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礼记注疏》卷18-21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著作,通过对儒家经典《礼记》的注解与疏解,使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这部著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