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提示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客观真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客观真理》
作者:列宁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76年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客观真理》是列宁在20世纪初撰写的一系列论文和讲话的汇编,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深入探讨了客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客观真理的本质和认识论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客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客观真理的绝对性
列宁在本书中明确指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客观真理的绝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真理是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普遍性。
2、客观真理是稳定的,客观真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检验,逐渐趋向稳定。
3、客观真理是可认识的,人们通过实践和认识,可以逐步接近客观真理。
(二)客观真理的相对性
列宁认为,客观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真理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们对客观真理的认识,总是有限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会不断深化。
2、客观真理的认识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客观真理的认识水平不同,客观真理的认识具有历史性。
3、客观真理的认识具有条件性,人们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如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等。
(三)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列宁指出,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积累和深化;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
在本书中,列宁还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客观真理》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著作,列宁在这本书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深刻阐述了客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武器,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客观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