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提示
赫鲁晓夫的世界观(1936-1964):言论摘要与思想演变
赫鲁晓夫的世界观是20世纪中叶苏联政治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言论和思想对苏联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以赫鲁晓夫1936年至1964年间的言论为切入点,摘要其世界观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其思想在这一时期内的演变。
书名:《赫鲁晓夫言论集》
作者:[苏联]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出版社:苏联政治出版社
出版时间:1964年
《赫鲁晓夫言论集》是苏联政治出版社于1964年出版的一部政治文献集,收录了赫鲁晓夫在1936年至1964年期间的重要讲话、报告和信件,该书全面展示了赫鲁晓夫的世界观、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对于研究赫鲁晓夫时代的历史背景、苏联国内政策以及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引言:赫鲁晓夫的世界观概述
赫鲁晓夫的世界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阶级斗争理论:赫鲁晓夫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赫鲁晓夫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之间应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经济建设:赫鲁晓夫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4)国际关系:赫鲁晓夫主张在国际舞台上推行苏联的领导地位,同时与西方国家进行和平共处。
2、言论摘要
(1)193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开始涉足国家政治舞台。
(2)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赫鲁晓夫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参与苏联战争决策。
(3)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4)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
(5)1959年: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议”,标志着美苏关系的缓和。
(6)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辞职,退出政治舞台。
3、思想演变
赫鲁晓夫的世界观在1936年至1964年间经历了明显的演变,起初,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统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提出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政策,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济建设优先等,这一时期,赫鲁晓夫的思想逐渐从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转向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发展策略。
《赫鲁晓夫言论集》是一部研究赫鲁晓夫世界观的重要文献,通过分析赫鲁晓夫1936年至1964年间的言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思想在这一时期内的演变,以及他对苏联国内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影响,这对于理解20世纪中叶苏联乃至世界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