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偏琐言》: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与时代反思
《救偏琐言》是中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著作,由其弟子编纂而成,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本书由其弟子编纂,成书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由浙江钱塘人陈梦雷整理并刊行。
《救偏琐言》的作者王夫之,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对时代问题的深刻反思而著称,他主张“性即理”,强调“理”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主观臆断,在政治上,他主张“民为邦本”,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在文化上,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艺术应具有教化功能。
《救偏琐言》共分为四卷,每卷又分为若干篇,以下是本书的大纲:
第一卷:论性
1、性即理
2、性与情的关系
3、性与命的关系
4、性与心的关系
第二卷:论道
1、道的本体论
2、道的实践论
3、道与法的关系
4、道与人的关系
第三卷:论政
1、民为邦本
2、君为臣纲
3、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4、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第四卷:论文
1、文以载道
2、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3、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4、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本书以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为核心,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书中,王夫之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如“性即理”、“民为邦本”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救偏琐言》中,王夫之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性”是人的本质,是理的体现,他强调“性”与“情”、“命”、“心”的关系,指出“性”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主观臆断,在政治方面,王夫之主张“民为邦本”,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君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在文化方面,王夫之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艺术应具有教化功能,他认为,文学艺术不仅是娱乐民众的工具,更是传承道德、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在《救偏琐言》中,王夫之对文学与政治、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救偏琐言》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哲学著作,它不仅反映了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他对时代问题的深刻反思,在当今社会,这本书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1981年
介绍:《救偏琐言》是王夫之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对时代问题的关注,本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